上海高校部分学科已经站在同类学科前沿。

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加快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提升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截至目前,本市共有19所高校成立了技术转移机构,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近年来,上海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对接支撑“科创中心”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增强高校办学活力方面亮点频出,为进一步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创:激发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积极性

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相关精神,上海教育系统结合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发挥独特优势、主动而为,把对接支撑“科创中心”建设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动力和重要目标,明确目标定位,即:要使“上海高校和学科成为支撑‘科创中心’的知识源头、工程和科学研究重镇、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及培养的场所、创新驱动发展的智力资源宝库”。  

在过去,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高校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来自市教委的统计,仅以2015年一年为例,高校申请的发明专利就达7687件,授权的发明专利为4387件,发明专利的拥有量达15434件。“十二五”期间,上海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数量占全市获奖总数50%以上。但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却总是反映市场上缺少能真正为他们带来技术革新、实现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成果。  

改变科技创新从研发、应用到产业化这根链条“断裂”的状况,看来,必须要激发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为此,市教委加强了高校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从建立健全学校层面的管理制度着手,规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流程,强调相关制度设计要考虑兼顾学校、院系、成果完成人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等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各方利益。各高校则在“科创22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上位法研究制定学校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教委积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队伍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已初步形成以上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为建设主体,以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和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主要支撑载体的“一体两翼”高校技术转移体系运行模式。  

截至目前,本市共有19所高校成立了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市属高校12所,包括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此外,2001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认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2所市属高校开展了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新设或依托原有机构组建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高校内部建立技术转移服务的对外窗口,初步形成了技术转移网络。  

“双一流”:上海高校部分学科已经站在同类学科前沿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到2020年,我国将有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为此,在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等教育综合改革配套政策的激励和推动下,近年来,上海高校部分学科已经站在同类学科前沿,为上海高校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支撑科创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  

根据2017年3月美国ESI国际学科排名数据,上海高校入围全球前1%的学科82个,比2015年同期增加13个;前千分之一学科9个,比2015年同期增加2个;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学学科2016年9月首次入围前万分之一的学科,成为继清华工程学之后,国内第二个入围全球前万分之一的学科。另据英国QS2017数据显示,中国内地有19个省市74所大学、559个学科点进入全球学科排名前500,其中上海9所高校102个学科入围,仅次于北京,与其他省市相比优势明显。  

除了学科数据,申城高校整体办学水平也有明显提升。在国际公认的大学排行榜上,英国QS 2016-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进入全球100强行列,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也进入全球前500强;依托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海还要建设全球高端人才集聚载体。其中,拓展获取全球人才信息资源渠道,搭建高校海外人才引进信息平台,营造开放包容、充满机会、成就事业的大学创新环境,集聚领军人才,使高校成为高水平人才高地。同时,上海还充分发挥“东方学者”“海外名师”等现有政策对海内外高端人才的汇聚作用,进一步丰富完善人才遴选标准,积极引导高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汇聚人才。  

此间,上海也要建设若干高水平高校,展现大学多样化特色发展,增强高校多方位服务社会经济能力。目前,上海已经构建高校二维分类标准体系及不同的投入与评价方式,科学引导全市各高校找准定位、特色发展,并引导一批市属本科院校逐步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设若干所高水平高端职业院校,满足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链接]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活力出成效

政策红利的释放,激发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和活力,一批高校重大科技成果顺利转移转化,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积极探索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成果转化,并依法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以不同方式走通了以股权激励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为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其中,上海海事大学安博文教授团队研发的光纤传感技术成果,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出台后,上海高校第一个无形资产出资入股成功转化的案例,在学校占股的30%中,有75%奖励给安博文团队(安博文教授取得奖励股权的65%,其余30%和5%股权由团队其他两名成员取得)。  

复旦大学将抗肿瘤药物专利以不超过6500万美元许可美国HUYA公司获得该药物除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外的全球独家临床开发和市场销售的权利,新药益母草碱项目实现全球独家转让,转让额度高达1.5亿元人民币;华东理工大学抗体及疫苗高效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一期投资7000万元;上海中医药大学三七皂苷Fe的医药用途专利实现独家许可,实现里程碑式的分段转化,合同总金额高达1.2亿,阶段性研发费用6000万,专利许可费用6000万;截至2016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共交易215项,同比增加117%,知识产权交易额共计4795万元,较2015年同期的2549万元,同比增加88%;复旦大学2015年专利转让合同金额只有1100多万元,2016年已达5.23亿元,增长44.8倍。  

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方面成效初显。比如加快探索产出一批基础前沿类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原始创新,上海交通大学暗物质探测实验组开展的首个百公斤级大型暗物质实验,标志着中国在暗物质探测这个前沿科学领域跨进世界先进行列,目前正在加速推进30吨级液氙暗物质直接探测项目,抢占该领域前沿新的制高点。  

复旦大学研发团队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基础器件:半浮栅晶体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有助于我国掌握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在芯片设计与制造上获得更多话语权;“上海数学中心”以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为发展方向,在数学基础理论以及数学与生命、信息、工程、金融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再比如积极参与张江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同济大学加快推进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海底长期观测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加快推进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上海)项目启动建设,为我国首个综合性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上海科技大学作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依托单位,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单位合作,承建或参建活细胞成像、超强超短激光、自由电子激光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  

来源:《青年报》 2017.03.22 第A04版 问政  

原文:让高校与学科成为科创的知识源头

[作者]: 刘昕璐
[摄影]: 吴恺
[供稿单位]: